有些家长喜欢在饭桌上说:“你要是有点天赋盈策略,早就考上清华了。”
说这话的口气,就跟在你面前嗑瓜子一样轻松,仿佛清华北大是小区对门的便利店,走几步就到了。
可真正混过高中的人都知道,天赋的确有用,但它顶多是个开局装备,剩下的都是熬夜、犯困、挨骂、再熬夜。
我混高中那几年,见过智商高到能一边抄歌词一边解压轴题的,也见过聪明人被物理计算卡到眼冒金星。
后来才明白,成绩掉链子,往往是踩进了几个暗坑——它们不在课本里,也不在试卷上,却能悄无声息地把你往下拽。
1.时间不是不够用,是被偷了
高中生的时间,就像开在马路上的三轮车,前面拉着作业,后面拖着补课,风里雨里还得躲城管。
你早上六点多从被窝爬出来,天还没亮,脑子更是黑的。
一路迷糊着到教室,日子像录像带一样重复:早读、上课、测验、晚自习、补课、抄作业……晚上十点多收工,回到宿舍才发现,今天留给自己想一想人生的时间,还不到刷牙那么长。
关键是,这点宝贵的空隙还经常被“偷”。
学校开个广播会,你想着终于能放松十分钟,结果一回头,学霸已经掏出英语单词本背得飞起;自习课本想写作业,结果班主任推门进来,笑眯眯说:“来,讲两道题。” 于是会用时间的人,就像趁红灯的时候偷偷剥好下一袋瓜子的老大爷——手脚麻利、眼观六路,把零散的几分钟拼成一个能用的小时。
不会用的,等红灯只会发呆,还觉得灯太多。
说到底,时间不会凭空变多,它只会被谁悄悄攒走。能不能在缝隙里捞点属于自己的,决定了你是领跑还是陪跑。
2.做题慢盈策略,不是笨,是“题缘”浅
有种考试体验,堪比在KTV唱到自己最拿手的歌时,麦突然没声了。
你明明会做,可就是慢。
有的慢,是因为见过的题型不够多。第一次遇到就像第一次去丈母娘家吃饭,啥都不熟,筷子都不知道往哪伸。解决办法简单粗暴——多见、多练,直到这种题成了“老熟人”,一眼就知道它爱吃啥、怕啥。
还有的慢,是卡在计算上。
很多理科题,前面推得虎虎生风,到最后算个根号三除以二就卡成了拨号上网。这个没别的办法,练,练到手指都能背出平方表。
数学考试就是一场长跑,你不能在最后十米拧脚脖子。
最惨的是那种——看题完全没思路,坐在考场上跟石膏像一样一动不动。这个时候,硬耗是最亏的,你一题卡二十分钟,后面的全军覆没。要学会看答案,先把别人的解法偷到手,再拆开研究,找到自己没学到的那块。
别怕“看答案丢人”,考试不发奖状给死扛到底的人,分数才是硬道理。
3.刷题不总结,等于瞎跑
刷题这事,很像在夜里走山路。
你跑得再快,不抬头看一眼方向,迟早会撞树。 很多人高一就开始铺天盖地地刷,文科生一天三篇阅读理解,理科生一晚上三套卷,刷完就往抽屉一塞,从不回头看错哪儿了。
等到高考前,发现自己错的还是那几个老问题,就像打一场五年的麻将,最后还是不会算番数。
总结的意义,是帮你把题型装进“工具箱”。
遇到二次函数,就掏二次函数的扳手;遇到化学方程式,就翻化学的螺丝刀。这样考试的时候,不会在工具箱里乱翻半天,急得满头大汗。
错题更是宝藏。它像你生活里那个总跟你作对的邻居——烦是烦,但一旦搞明白他的脾气,日子就好过多了。
把错题一一拆解,搞懂为什么错,确认下次不会再掉坑,才算是真正消灭它。
回头想想,以上这三个坑我全踩过。
后来能爬出来,全靠一些“土办法”救命。 时间,我是靠把零碎时间当零钱用,哪怕三分钟也要做点事。早上等早读铃的几十秒,我背一个单词;课间别人去洗手间聊天,我趁机写两道选择题。
不是我勤奋,是我懒得半夜补作业。
做题速度,我是硬逼自己每天计时刷题,就像跑步时盯着秒表。开始的时候错得惨不忍睹,但过一阵子,速度和准确率都上来了。关键是要在压力下练,考试那种心跳快的状态,平时也得模拟。
归纳总结,我是用错题本,但不是那种一抄了事的错题本。我会在旁边写上“犯蠢原因”——比如审题不仔细、公式忘了、计算顺序乱了。
几个月后翻开看,基本能看到自己智商的进化史。
总之,高中是个奇怪的地方,你可能会被一张卷子打击到怀疑人生,也可能因为一道题被夸一句“不错”而开心一整天。
智商当然有分量,但更多时候,是生活里的小习惯、小策略,在不声不响地塑造你的分数。 你不必追着别人的节奏跑,也别指望一夜逆袭。先盯住时间的漏洞,把做题速度磨出来,再学会用总结锁住成果。
分数涨得慢没关系,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在往哪走。
到最后,你会发现,所谓“天赋”,其实就是无数个细碎的坚持累出来的假象。
五五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